——2023年10月31日在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
朔州市财政局局长 王晓东
主任、各位副主任、秘书长、各位委员:
受市人民政府委托,现将全市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报告如下,请予审议。
一、市属金融企业总体情况
(一)企业基本情况
目前,全市市属金融企业共有1家,为朔州市华朔融资担保公司。公司前身朔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,成立于2006年7月17日,注册资本金1亿元,聚焦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融资担保服务主业。2020年11月完成转企改制,更名朔州市华朔融资担保公司,注册资本金增至3.027亿元,由市财政局履行出资人职责,作为局属科级金融企业运行。2022年6月完成市县一体化运行改革,县级6家机构整合到华朔融资担保公司1家统一运营,注册资本金增至5.2036亿元。
- 企业运营情况
截止2022年年底,公司资产总额54788.45万元,负债2989.26万元,所有者权益51799.19万元,营业收入1314.20万元,净利润215.07万元。
2022年公司新增担保笔数80笔,较去年同期增长61.66%,新增担保额4.65亿元,共完成担保业务548笔,担保额度14.76亿元。其中,农林牧渔3.88亿元,制造业4.56亿,批发和零售业2.95亿、交通运输业1.22亿,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.71亿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.45亿,建筑业0.35亿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.32亿,住宿和餐饮业0.25亿,水利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.07亿。业务涵盖一、二、三产全行业,覆盖辖内所有县区,实现担保业务全行业、全市域“双覆盖”。
二、市属金融企业管理工作情况及成效
科学统筹发展与安全,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,以依法合规经营为遵循,以防控风险为重心,推动华朔融担公司良性稳健运营。
(一)坚持改革引领,守正创新,提升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质效
为有效缓解小微企业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,彻底解决全市融担机构业务聚焦不够,担保能力不强,银担合作不畅,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,市财政局抢抓政策机遇,全面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改革。在赴县区调研掌握各机构人员、资金、业务、风险以及改革诉求情况的基础上,统筹谋划,反复推演,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,出台实施方案,实行“挂图作战”。序时推进清产核资、资产评估、筹资入股、人员划转、证件换发、业务对接各项任务,推动市县两级人员、资金、业务平稳交接。去年6月,朔州在全省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受到省级大会通报表扬。改革后,辖内各县(市、区)、朔州经济开发区均完成出资入股,华朔融担公司注册资本达到5.2亿元,担保增信能力提升至25亿元。
同时,积极探索银担合作“总对总”批量获客业务新模式,进一步打通融资堵点,走上助企增信“新赛道”,全年签订“总对总”合作协议银行5家,推动合作银行机构增至14家,授信规模达到32亿元。
- 坚持职能定位,多措并举,强化融担助力实体经济效能
一是支小支农强定位。坚守支小支农定位,优化业务结构,强化中小微企业、“三农”经济政府性融资增信服务效能,推动全年支小支农业务占比达到94%。
二是助企纾困渡难关。立足疫情持续影响,直面企业经营困难,推动减免降低担保费用,助力企业共渡难关。应对疫情影响,对去年4-5月份担保业务,推出200万元以下免收担保费用,200万元以上担保费率降至0.5%的惠企政策,硬核发力、助企纾困,同舟共济、共渡难关。
三是提升时效优服务。在依法合规前提下,对优质市场主体推行简化流程、限时办结机制,推出“核心资料当下收集、其他资料限时补齐”等惠民措施,积极开展尽调,限时做出判定,及时开具保函,实现实质审核时间不长于银行贷款审批时间。
(三)坚持底线思维,分类施策,筑牢企业风控防线
一是强化合规经营监管检测。依据《民法典》《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联合有关部门对公司进行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,做好业务登记备案,定期研判财务状况,确保公司依法合规、可持续运营。
二是提升公司规范化运营水平。推动公司修订完善担保业务受理、尽职调查、风险评估、担保评审等制度,切实做到以制度规范流程,以制度细分担保环节,以制度明确调查评估要点,以制度健全议事规则,推动形成运行规范、权责明晰的工作格局。
三是积极探索风险共担模式。推动公司与市农发行、市农行等10家合作银行开展2:8比例风险分担合作,风险共担业务额达到5.36亿元。与朔州农商行、怀仁农商行等5家银行开展“总对总”开展批量化担保业务,业务额达6770万元。加强与省再担保公司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沟通合作,实现体系内2:2:4:2的风险比例分担,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,有效分散公司业务风险。
- 市属金融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
总体来看,市属金融企业发展良好,实力日益壮大,但在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。主要表现在,一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尚不完善。按照《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》要求,应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与决策程序,实现内部决策、经营和监督分立,建立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、协调运转、决策高效、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。对标发达地市政府性融担公司建设水平,华朔融担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还有待提升。二是创新驱动还不够有力。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,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,华朔融担公司作为市属国有金融企业,在适应市场环境,强化创新引领方面还存在差距。比如担保方式以传统土地、房产抵质押等方式为主。三是担保业务市场主体覆盖面偏小。与全市贷款余额近1200亿元相比,全市融担增信能力仅有25亿元,存在杯水车薪,覆盖能力偏小的问题。
四、下一步市属金融企业管理措施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切实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,推动金融企业为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。
(一)完善法人治理,提升市属金融企业治理效能。按照市场化、法治化、专业化理念,持续推动华朔融担公司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,修订绩效考评机制,探索创新股权、机器设备、第三人反担保等反担保方式,实现良性、可持续发展,切实提升国有金融资产管理水平。
(二)坚守公益定位,提高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。坚持政府性融资担保准公益定位,用足用好奖补等政策工具,推动担保业务增量扩面,实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,创优营商环境,赋能市场主体培育,持续助力市域经济向好向优发展。
(三)强化机制建设,强化市属金融企业风险防控能力。完善风险应急处置机制,提升重大金融风险应急处置能力。推动华朔融担公司完善内控管理体系,健全资本约束机制,重点加强业务审核、资金管控和资产评估风险防范,全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。
—